第二阶段,选址在郊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量开始井喷,传统的机房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这个时候的机房选址就开始呈现郊区化,几千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开始出现,但由于中心城市土地资源极度稀缺,这些几千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就只能在郊区安家。许多大型机构像银行、保险等开始呈现全国数据集中化的趋势。运营商是这类数据中心的建设鼻祖,早期各大运营商的通信枢纽机房慢慢演变为全业务机房,不仅承担着语音通信数据流转的核心作用,还承担着辖区内用户数据、计费数据、业务数据以及互联网数据处理的作用,该类机房的面积一般在5000平方-10000平方米。后来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托管业务需求大量出现。所谓托管,就是指一些互联网公司租用运营商的机房,将自己的设备存放在运营商的机房中,由运营商提供相应的机房基础设施及网络的接入,各类IDC机房开始涌现。
随着互联网公司的不断壮大,托管的设备呈现井喷之势。从成本及数据安全性考虑,一些大的互联网运营商开始筹建自己的数据中心,比如腾讯第一代数据中心在2006年前后起步。该类数据中心的特点是直接租用运营商的传输链路,在数据中心内部划分部分区域作为运营商传输机房,直接接入到运营商的网络中。比如笔者工作过的某行数据中心,就位于上海外围。该地区集中了各大银行总行级的数据中心,每个银行的占地规模都超过100亩,如此大的用地在市中心几乎不现实。
第三阶段,选址异地远程化。数据中心开始大量的异地远程化建设,从地理位置上看,逐步远离一二线城市。上万甚至数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开始大量出现,数据中心的耗电量越来越大。而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是数据中心的耗电大户,为了节约能源、节省成本开支,各大互联网巨头开始在温度低、散热条件好、电费低的区域大规模建设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