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架构数据中心的设计思想是通过硬件解耦实现资源的物理池化和动态重构,通过软件定义实现业务感知的按需资源组合与配置,满足系统的弹性伸缩和超大规模的持续扩展。融合架构可以从硬件和软件层面演进,分三个阶段逐步发展:
第一阶段,?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硬件集成提供共享的计算基础设施。在硬件上实现散热、电源、管理等非?IT资源的集中化和模块化,并利用软件虚拟化技术实现计算、存储等IT资源的池化和集中管理。这个阶段的硬件形态可以视为“服务器即计算机”(Server?as?a?Computer)。
第二阶段,进一步将非计算部分的存储、网络等I/?O设备进行池化,机柜内进行高速互连,并以软件定义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来满足业务需求,集成应用程序软件,或提供类似应用功能,也就是硬件上将整机柜当作一台计算机(Rack?as?a?Computer)。
第三阶段是紧密耦合的计算、网络和存储硬件,存储功能加上可选的功能像备份、恢复、复制、重复数据删除和压缩。通过管理软件层和/或硬件最终将CPU、内存等所有的IT资源完全池化,可以根据应用需求智能地分配和组合资源,实现完全意义上业务驱动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也就是将整个数据中心当作一台计算机(Data?Center?as?a?Compu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