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圣和化工有限公司
  • 入驻年限:4
  • 所 在 地:山东省 济南市
  • 主营产品: 食品添加剂 化工产品
vip

进入移动商铺

速购通标准会员第 4 vip vip vip
济南圣和化工有限公司
如实描述 用心服务 品质保障
즀ꈁ섆섆뜐즀퉀즀뜐ꈁ

玉米糖浆粉 固体玉米糖浆

价格 15.00/公斤
起订量 ≥25
所在地 山东 济南 可售量 10000公斤

手机扫码快速拨号

手机扫码
速购通标准会员 第4年

济南圣和化工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퉀섆뜐즀ꈁ끡끡뜐섆

手机号码:즀ꈁ섆섆뜐즀퉀즀뜐ꈁ

公司官网: http://www.123huagong.com

所在地区:山东省 济南市

主营产品: 食品添加剂, 化工产品,

二维码

扫一扫,加我微信

进入店铺
商品详情 联系方式

基本参数

品牌 腾望 执行质量标准 国标
包装贮运 国标 化学名 国标
水分含量 国标 是否进口
产地 山东 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号 鲁XK13-217-00030
型号 食品级 含量 99
产品规格 25kg 货号 101
有效物质含量 99 执行标准 国标
主要用途 甜味剂


玉米糖浆列系 采用优质玉米淀粉,经过多种酶水解而制得得以麦芽糖为主的糖浆,该产品是一种无色透明粘稠的液体,质体清亮、透明、口感温和纯正,低甜度,有麦芽香味,具有熬煮温度高、冰点低、抗结晶等诸多优点,常被用于果酱、果冻之中,防止砂糖的结晶析出,高麦芽又具有良好的可发性,故也大量用于面包、糕点、啤酒上,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糖果、饮料、制食品、冷冻食品、调味品等领域。另外高麦芽糖浆不依赖人体胰岛代谢,血糖上升缓慢,且发热量低,对心血管病患者、糖尿病人及肥胖者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口服葡萄糖系 以玉米淀粉乳为原料,采用双酶法转化成葡萄糖后,经除渣、脱色、离子交换树脂脱盐等处理后,再通过浓缩、结晶、分离、脱水干燥等工序精制而成。葡萄糖浆是一种以淀粉为原料在酶或酸的作用产生的一种淀粉糖浆,主要成份为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麦芽四糖及四糖以上等。 又称为液体葡萄糖,葡麦糖浆 。 又称右旋糖。一种单糖,含醛基的已糖。固体状态为白色结晶,溶于水稍有甜味,有旋光性,其水溶液旋光向右。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为某些双糖(如蔗糖、麦芽糖等)和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的组成成分。葡萄糖浆由淀粉水解制得,60年代应用微生物酶法生产葡萄糖。这是一项重大革新,比酸水解法有明显的优点。在生产中原料不必精制,不需耐酸、耐压的设备,而且糖液无苦味,产糖率高。食品工业上葡萄糖经异构酶处理后可制造果糖,尤其是含果糖42%的果葡糖浆,其甜度同蔗糖,已成为当前制糖工业的重要产品。 液体葡萄糖在食品中的应用 一、在糖果中的应用液体葡萄糖具有温和适中的甜度,良好的抗结晶性,抗氧化性,适中的粘度,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糖果行业广泛应用。 二、液体葡萄糖粘度较高,应用于水果罐头、果汁饮料和食用糖浆中可以利用其粘度,提高产品的稠度和可口性。 三、液体葡萄糖的吸湿性高,用于软糖、面包、糕点类食品中,可以保持产品的松软,改善产品的口味及延长保质期。 四、液体葡萄糖具有抗结晶、冰点低等优点,用于冷饮生产中,可以改善产品的口感,提高产品的质量。 五、由于液体葡萄糖渗透压高,甜度较高,作为甜味剂,用于果脯、蜜饯、果酱、果汁罐头及奶油类食品中,具有保质期长,产品口味不易改变等优点。 六、液体葡萄糖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液体葡萄糖具有良好的还原性,在中性和碱性情况下化学稳定性低,受热易分解生成有色物质,也易与蛋白质类含氮物质起焦化反应产生棕黄色焦糖,具有特有的风味,由于发酵性糖份较高,在烘焙行业中有利于食品发酵。液体葡萄糖具有较高的吸潮性和较高的保湿性,能使烘焙类食品保持水分恒定,松软可口。 七、液体葡萄糖在应用过程中,具有与高麦芽糖浆相近的功能与用途,可根据客户要求调配(液体葡萄糖的麦芽糖含量较低约10%—30%)。


该企业其他产品
  • 叶醇 食品级 含量98%¥650元

  • 优质食用級黄原膠¥25元

  • 圣和化工 低聚果糖粉 产品价格实惠¥30元

  • 优质食品级吉兰糖胶¥150元

  • 厂家供应优质甜味剂 D-果糖 食品级 含量99%¥15元

  • 薄荷油食品级 薄荷油提神 薄荷油清凉剂水溶性 食用薄荷油 厂家¥220元

  • 厂家供应优质藻蓝素 藻蓝蛋白¥1500元

  • 菠萝蛋白酶菠萝酶¥320元

免责声明:以上展示的玉米糖浆粉 固体玉米糖浆信息由济南圣和化工有限公司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 全球塑胶网对此不承担责任。
风险防范建议: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优先选择速购通会员
手机版:玉米糖浆粉 固体玉米糖浆
更新产品链接为:https://www.51pla.com/html/sellinfo/440/44039506.htm